提到留守兒童,大家首先想到的或許是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了生計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被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然而如今,在繁華的城市里,也出現了一批非典型意義上的留守兒童——城市留守兒童。那么,什么是城市留守兒童?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或工作繁忙,以致于要么與保姆為伴,要么在爺爺奶奶的隔代撫育下成長,要么小小年紀就寄宿在學校或者其他一些輔導機構,與父母缺乏溝通和交流的城市兒童,就是所謂的城市留守兒童。
與農村留守兒童不一樣的是,他們的生活并不貧困,有的還很富裕。他們有的用著最新款的手機,有的有著數不清的高級玩具、多得嚇人的零花錢,有的上最貴的補習班,但他們和農村留守兒童一樣,很少見到自己的父母,缺乏心靈的關愛。
列夫托爾斯泰這樣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不幸的城市留守兒童各自有著怎樣的形成原因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父母進修學習。父母一方或雙方到另外的城市或國家深造,而不得不暫別孩子。
2、父母掛職下鄉。有些家長在國家機關單位任職,因為工作需要,得掛職下鄉,到基層單位工作,少則半年,多則兩三年。
3、父母異地開公司或被派往異地公司。這部分家長更像是游牧部落,哪里有水草就去哪里放牧,根本無力照顧孩子,而有些孩子也早已習慣了父母不在身邊的生活。
4、父母工作繁忙。這部分家長多是公司高層人物或領導,因為應酬多,與孩子接觸少。而這一部分孩子處于留守的邊緣,比嚴格意義上的城市留守兒童幸福得多;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情,父母還是可以很快趕過來處理的。
5、子女異地求學。這是一種新的留守形式,表現形式為父母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讓孩子異地求學,這些孩子往往被寄養在親戚家或自己生活在異地。
所謂性格的形成,三分先天七分后天。那么,身處特殊環境的城市留守兒童,他們的性格特點又受到了后天怎樣的雕塑?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因為長期不和父母交流,所以城市留守兒童在思維模式上容易走極端,多表現為不善于與同伴交往,人際關系緊張、遇事易沖動等性格特點。
另外,與農村留守兒童容易自卑的特點不同,城市留守兒童更多地呈現出自負、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關心我的人少,我也不在乎”成為了不少城市留守兒童對自己的心理暗示;而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會不斷把自己的父母與別人的父母作比較,越發容易產生怨恨父母的情緒,從而導致焦慮、自閉等。
林語堂這樣說過:幸福就是睡在自家的床上,吃著父母做的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跟孩子做游戲。然而,這平常的父母子女相處的光景對于城市留守兒童來說,卻是奢望和夢想。那么,城市留守兒童與父母的關系是怎樣的?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一、物質滿足型
這類父母會盡可能地讓留守兒童在金錢、物質上得到滿足,但卻很少關心孩子精神上的需要。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多會表現出自我約束能力差、自私、任性、不懂得關心體諒人的性格特征。
二、不聞不問型
因為工作或生意太忙,這類父母往往無暇顧及家里的孩子,也不注重與孩子的聯系和溝通。如此造成的后果便是:不僅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與父母感情淡漠,對自己信心不足,在與人交往方面,也會持消極態度。
三、關愛有方型
這類型的外出父母會經常打電話與孩子溝通聯系,并鼓勵孩子上進,給孩子講外面的事,利用寒暑假帶孩子外出旅游等。顯然,這種家庭教育既注重了兒童物質上的需要,又注重了他們精神上的需要。但遺憾的是,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尚屬少數。
城市孤獨癥是什么?簡單地說,城市孤獨癥是一種心理感受,是喧囂里的孤單。患上城市孤獨癥的人,不愿與他人接觸,網絡是他們的精神寄托。那么,身處特殊環境的城市留守兒童會患上城市孤獨癥嗎?
雖然不差錢,擁有著孩子們艷羨的游戲機和零花錢,但是由于無法與父母一起生活,城市留守兒童常常會感到生活無聊。親情的缺失讓這些孩子感到空虛迷茫,也讓他們染上了城市孤獨癥。主要癥狀表現為:不善溝通少朋友、與游戲機為伴、極端、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只有通過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全面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生活、個性得到逐步完善。如果孩子長期缺乏親情的關愛和撫慰,長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角色最好不要缺席。
關注【媽媽網】微信可獲取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及福利:打開微信→添加好友→查找【媽媽網】or【mama_cn】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