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瑪莎在生后4個孩子時都請了同一個分娩助理。她和瑪莎完全用女人之間的語言,用當媽的語言談論分娩,我一點也聽不懂,但對她們深表敬意。
你怎么才能找到這樣一個合適的分娩助理呢?只要想找,總能找到!你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信息,醫生、助產士、醫院、分娩課程或者是那些雇用過分娩助理的朋友們,最后你就可以列出可供你選擇的人員名單。在我的診所里,那些在前一次分娩中受過創傷的媽媽們和那些頭胎就采取剖腹產的媽媽們,在下一次懷孕時都無一例外地雇用了分娩助理。
4.多活動
依照身體的指示來活動。身體告訴你要動,你就動;告訴你不要動,你就不動。你可以在適合生產的環境里隨意走動,當你想獨處時,再回到安靜的小窩。待產時,如果需要一雙支持的臂膀,只管擁抱你的丈夫。如果走動可以減輕你的不適,縮短待產時間,就在房間里或走廊上轉轉。重要的是,你周圍的環境和你身邊的人要讓你感覺到可以依照身體的指示隨意活動,不會因他人的期望或對傳統分娩姿勢的保守觀念而受束縛。
5.別用仰臥的姿勢分娩
從醫學上看,仰臥的分娩姿勢毫無道理。仰臥時,子宮重重地壓在血管上,使對子宮和胎兒的供血量減少,這樣對胎兒并不好。另外,仰臥使產婦的盆腔開口變窄,還要克服重力將嬰兒“向上”推,這樣對產婦也不好。(蹲式生產則可以增大盆腔開口,便于產婦將嬰兒向外推,用這種垂直的姿勢,重力也能幫助嬰兒向下鉆。) 仰臥式生產還會增加產婦的疼痛,減緩生產進程。在嬰兒通過產道向外鉆時,子宮肌肉應該放松,而采用仰臥、兩腿向上分開的姿勢時,子宮肌肉會緊縮。這種姿勢還容易使產婦產道撕裂,只能進行會陰側切。
6.嘗試各種分娩姿勢
分娩有很多姿勢可選:在丈夫懷里,坐在床上,蹲在床上,俯撐在床上或側躺在床上。準媽媽可以多了解這些姿勢,這樣在待產和分娩的時候就可以根據身體需要隨意選用。只要這種姿勢能幫助你放松僵直的肌肉,并利用地心引力幫助寶寶往外鉆,就是合適的分娩姿勢。但要隨時準備好依據身體需求(或者你的分娩助理的建議)調換另一種姿勢。
7.合理利用科學技術
走進待產室,常常能看見產婦仰臥在床上,肚子上繞著一根帶子,帶子那端連著電子胎兒監測儀。這些產婦往往會因“生不出來”而“需要”剖腹產。其實這都是仰臥姿勢惹的禍。
這種在產程中持續使用電子胎兒監測儀的做法在現在看來并非必要,也不值得提倡。取而代之的做法是,如果產婦并沒有其他并發癥,助產士會每隔二三十分鐘來檢查產婦的情況,了解腹中胎兒的狀態。(研究顯示,與助產士間歇性的監測相比,持續使用電子儀器來監測產婦,對產婦的順產并沒有什么幫助,反而會增加剖腹產的幾率。)如果必須使用電子胎兒監測儀,也不能妨礙產婦到處走動或者調整分娩姿勢。現在有一種更先進的監測儀,使用無線電傳輸信號,接收終端收到信號后會在顯示器上顯示出監測結果。產婦可以把這種監測器帶在身上自由走動。如果必須輸液,你可以要求肝素鎖(一種連接針頭的裝置,不用依靠輸液架,你可以一邊輸液一邊四處走動)。
8.慎用麻醉劑
在產前,你對鎮痛的方法了解得越多,你的分娩就會越順利、越安全。你在那些分娩課程中可以了解到許多可用的方法(包括自然的或藥物的),你會明白,麻醉(即用藥物來減輕疼痛)是一種好辦法,但不能替代自然的鎮痛方法。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毫無風險地緩解疼痛。過量使用麻醉劑以致失去知覺、不能動彈,只會延長你的產程或導致剖腹產。要知道,產程太長對產婦和嬰兒都不好。你可以事先和你的助產士討論好麻醉的劑量,確保這個劑量在能幫助你減輕疼痛的同時,還能讓你的身體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和靈活性,可以在分娩過程中隨時調整姿勢以便用力。無論什么鎮痛方法,只要能幫助你更順利、更舒適地生下健康的寶寶,那就是可行的,因為分娩經歷將會成為你一生的回憶。
9.避免做會陰側切
并非所有分娩都必須做會陰側切。有許多方法可以避免做會陰側切,比如輕輕的按壓、會陰按摩與支撐、不急于將嬰兒用力推出、采用正確的分娩姿勢,等等。你可以在產前甚至生產時與助產士商量使用什么方法來避免做會陰側切。在與嬰兒開始共同生活之際,既要專心照料嬰兒,又要花一兩周來治療自己的會陰側切傷口,可不是什么好事。
10.做好分娩計劃
分娩就像生活一樣充滿了驚喜。你為分娩計劃得越多,就越能得到你想要的。分娩計劃可以讓助產士了解你的一些私人需求,所以,你最好親自制訂適合自己的分娩計劃,而不要從課本上直接拷貝一份。要分娩的人是你,所以這必然也是你的計劃。分娩課程會教你寫一份分娩計劃,但在產前咨詢時,你最好再和助產士談談你的想法和選擇。
特別提醒:要靈活。假設實際的分娩過程并沒有按照你寫下來的一些方式來進行,這個時候,你就要相信助產士。如果你之前制訂的分娩計劃并沒有執行,如果加一些內科或外科的干涉會對寶寶和你自己更好,那你最好就不要再想原來的那份分娩計劃了。
瑪莎筆記:
我在生我們第 7個孩子史蒂芬的時候,親自體驗了一下水中分娩的好處。
以往我分娩的速度很快(一個或兩個小時),只需要在用力前憋很短的時間,然后用兩三下力,孩子就生出來了。
盡管如此,當我在生第 7個孩子時,這種模式還是改變了。經歷了4個小時的輕微疼痛后,我開始感覺到身體下面產生一種強烈的疼痛。這是身體給我的一個信號,告訴我需要注意了。以往如果我下面疼,往四周挪挪位置應該會有幫助,于是我開始嘗試各個位置,但是沒有用,而且越來越疼。
這個時候,我的助產士說我應該進浴室了。當我進入溫水中時,我感到四肢都放松了。我嘗試各種不同的姿勢,最后發現了一種能夠讓我的整個骨盆都很放松的姿勢。當我使用這種姿勢放松時,疼痛漸漸消失了――比用麻醉劑效果還好。水的浮力很有用,有些事情光靠我自己是沒法辦到的。這種又放松又舒適的感覺真是太令人驚奇了。我在水中待了約一個小時,直到我感覺到是該沖刺的階段了,這時我決定從水中出來,然后在床上采用左側臥的姿勢,兩次用力之后將孩子生了出來。
孩子出來后,我們發現了疼痛的原因,孩子的手正橫靠在他的頭上――這兩部分是一起出來的。我的身體需要完全的放松,以便讓我的肌肉能夠給比平常大的“贈品”部分讓路。
我們之所以強調分娩順利、舒適的重要性,是因為分娩是育兒的開始。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常常見到“壞的開端”:母親因為分娩經歷和預期的不一樣,在產后的頭幾天或頭幾周里都會沉浸在“失敗”的痛苦中,將那些本該用來了解新生兒的精力用在了治療自己的傷口上。
另外,由于分娩不順利,母親和嬰兒常常在產后被分開照顧,而這段時間是母親和嬰兒最需要與對方相處的時間。
接著,母乳喂養也會出現問題,嬰兒更容易出現煩躁或者腸痙攣的情況,最后的結果就是,母親和嬰兒都將最開始這幾周用在解決這些本來可以避免的問題上了。
當分娩進入科學研究的領域,具備科學性時,它就失去了它的藝術性。我們現在將綜合分娩的科學性與藝術性,讓分娩更安全、更舒適。